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

和合大美 家国大爱——感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塔城形态

来源: 日期:2023-10-31 12:06:28


  【深度调研】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肖春飞 魏永贵 热依达

  “您是哪个民族?”

  “中华民族!”

  在塔城地区,这是外地人与本地人之间常见的问答。

  塔城地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活着汉、哈萨克、维吾尔、蒙古、回、达斡尔、俄罗斯、柯尔克孜、锡伯、满、乌孜别克、塔塔尔、东乡、撒拉、藏、塔吉克、苗、布依、朝鲜、彝、侗、瑶、土家、白、裕固、土、壮、羌、鄂温克等29个民族,共33万户家庭,其中有1.1万户家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组成。在塔城市等地,这一比例达到20%。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由七八个民族组成的现象,在塔城地区不稀奇。塔城地区各县城和塔城市、沙湾市,各民族群众融居比例达到100%,形成了广泛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多元的民族结构、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居住、多民族家庭比比皆是……塔城人称,他们已由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变成了融为一体、不分你我的“石榴汁”。多年来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塔城地区呈现出全新的文化形态,既保留着各民族的特色,更体现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和合为尚”、家国一体的文化精髓,让人深刻感受到:

  中华民族强大的认同度和凝聚力,不在于族群、血统,而在于文化、文明。

  生活方式:极大丰富、美美与共

  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就体现于生活方式的不同。

  在塔城地区,通过各民族群众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已经形成一种极大丰富、美美与共的生活方式。

  塔城市贝拉餐厅,以俄罗斯风味著称。它的菜单,别具特色:

  菜单上,有甜点、果酱、鲜果、餐前汤、冷盘、热盘、餐后甜品等,并采用分餐制,是标准的西餐风格。

  小小的菜单,体现了融合之美:这些甜点、菜肴实际上是新疆各民族美食的融合。既有俄罗斯面包和巴哈力、塔塔尔族糕点黑眼睛,也有哈萨克族风干肉、包尔萨克和源自维吾尔族的烤包子,还有清蒸鱼块、新疆小拌面、清炒时蔬、脆薯鲜虾沙拉等。特别是其中的包尔萨克配四川小咸菜,深受食客欢迎。

  一份小小菜单,却蕴含着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最能调和,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剂。

  夜幕四合时,贝拉餐厅不仅弥漫着面包糕点的甜香,还有音乐在流淌:手风琴、吉他、冬不拉、独它尔……或欢快、或悠扬、或忧伤的琴声在各包厢轮番响起;《小白杨》《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曲目和《一杯美酒》《哦,我的黑眼睛》等新疆民歌歌声飞扬。

  这是塔城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大家笑称:只要有塔城人在,随时就能办一台民族团结歌舞晚会。

  婚礼,也折射着塔城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手风琴声伴和着刚健有力的俄罗斯踢踏舞;欢快热烈的手鼓声拉开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的序幕;哈萨克族《黑走马》乐曲响起,人们涌进了欢乐的舞池……10月5日,在塔城市,当地俄罗斯族小伙郭鹏和乌鲁木齐汉族姑娘吴娜的婚礼,成了各民族歌舞表演的大舞台。

  “我们在塔城的这场婚礼,与我在别的地方参加过的婚礼不一样。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中有汉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还有达斡尔族、塔塔尔族、锡伯族……大家唱着传统的民族歌曲、跳起欢乐的民族舞蹈,婚礼司仪也轮番用好几种语言主持。那种欢乐的气氛,让我如同在梦中。”直到今天,吴娜谈起婚礼现场时,依旧非常激动。

  塔城人以酷爱聚会著称。他们有太多聚会的理由了:无论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是肉孜节、古尔邦节、那达慕节、西迁节、沃其贝节、撒班节……都是塔城人欢聚一堂的好日子。尤其是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里,每逢节庆,来自各民族的亲朋好友都会装扮一新,载歌载舞。

  “塔城地区历来是各民族互嵌式居住的家园。”塔城地区党史办原主任蔺茂奎说。

  蔺茂奎一直从事塔城地方史志工作。他举例说,地名是人文信息的遗存,是人类活动的见证。在塔城,有很多用汉语命名的地方,如沙湾、裕民;有很多用蒙古语命名的地方,如和什托洛盖、察汗托海;有维吾尔语地名如哈尔墩,有哈萨克语地名如博孜达克、窝依加依劳,有达斡尔语地名如阿西尔,还有蒙汉合璧的塔尔巴哈台绥靖城(简称塔城),一地双名的赛尔山(蒙古语)、萨吾尔山(哈萨克语)。

  蔺茂奎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前,塔城地区偏远的牧区有很多单一民族(哈萨克族)聚居的牧业村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项社会经济改革变动,全地区各族劳动者都组织起来,进入了国营或集体单位,单门独户的生产生活状态消失了,各族群众都融合到了集体化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居住环境、工作生产场所都成为了融合互嵌式的。

  额敏县额敏镇塔斯尔海村榆柳巷,冬日暖阳下,四位老人在玩扑克,一人戴着回族的小白帽,一人戴着维吾尔族的小花帽,一人戴着鸭舌帽,还有一人光着头,身穿西装。加上观战的几位中青年,桌前围了八九人。大伙儿一边支招一边聊天,娴熟地切换着国家通用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自然而亲切,毫无违和感。

  在塔城,这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

  广泛的互嵌式居住、工作生活中的深度交流交融,让塔城人从小就自然而然地互相学习语言,能说多种民族语言的人比比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新名词越来越多。在塔城地区,你听别人聊天时会发现,很多人都在不断切换语言,国家通用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哪个方便就说哪个。”塔城地委新闻中心、行署新闻办公室主任鲁飞是俄罗斯族,娶了一个蒙古族妻子,他说,“塔城人到了其他地方,个个都是‘翻译家’。”

  精神之美:人的尊严与价值凸显

  “讲究”——这是很多外来者对塔城人的最初印象。

  塔城节日多。每逢各种节庆,来自各个民族的亲朋好友都会盛装出席。塔城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地区民宗局局长董德传说:“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塔城人参加聚会都充满了仪式感。男人会穿上新衣服,年轻一点的喜欢穿西装打领带;女人会化妆戴首饰,换上漂亮服装再出门。这在塔城地区很普遍,是一种习惯,也是很有特色的文化风景。”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塔城土地广袤、物产丰饶,被称为新疆的粮仓、肉库、油缸、糖罐。人们生活无虞,各民族团结友爱,在物质丰富的同时,实现了精神丰盈。

  塔城人的精神丰盈,具体表现在开放包容、和谐共处、重视教育、男女平等、义利平衡等诸多方面。比如男女婚恋,塔城当地的小伙子大姑娘放在第一位的是感情,绝不会去看对方是哪个民族的。只要感情好就可以结婚,双方的家族也都会支持。

  鲜为人知的是,塔城虽然地处边陲,但实际上是近代中国新疆乃至西北地区最早对外开放、最早受到十月革命影响、最早开设女子学校倡导男女平等、最早开始职业技术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地区。

  沙皇俄国时代,从塞米伊(今属哈萨克斯坦)到乌鲁木齐这条重要的国际通道上,塔城是必经之地,也成为中国新疆对外交往的一个中枢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塔城地区的进步青年、上层开明人士接触到了新的文明形态,教育事业首先改变。随后,工农业生产不断进步,商贸日益繁荣,加速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干的文化融合进程,开放、包容、平等、友善等理念得到传播和认可。”蔺茂奎说。

  史料记载,塔城地区的新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塔塔尔族教师谢皮克在托里县开办新式学堂。1910年起,塔塔尔族商人开办的新式学堂不断增多。这些学堂开设了汉语、塔塔尔语等各民族语言教学,还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会计学等各类课程,学生来自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回族、蒙古族等各个民族。

  新式教育的兴起,让塔城人学习现代文化成为主流。当时,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往来俄罗斯经商的吐鲁番维吾尔族商人马赫苏提请来塔塔尔族女教师古兰丹姆·哈比甫阿丽娜夫妻在内的五位教师,准备在吐鲁番开办新式学校,但是受到当地封建势力的阻挠。1924年,古兰丹姆·哈比甫阿丽娜在丈夫病逝后,带着年幼的孩子来到塔城,创办了古兰丹姆亚学校,招收各族适龄女子入学。这是新疆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

  学校除了教授现代文化课,还教授绣花、缝纫和编织技术,受到塔城各族群众的关注和支持。

  1928年2月,古兰丹姆·哈比甫阿丽娜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共3000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币购地建学校,得知消息的塔城人纷纷捐款。9月,教师人数增加到9名的新学校建成并招生,有200多名女子入学;1930年,教师超过20人,女学生超过300人。193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决定把古兰丹姆亚学校改为公立,改名为“塔城区立第一女子学校”,古兰丹姆·哈比甫阿丽娜继续担任校长。在进步人士支持下,该校在塔城市建立了5所女子分校。

  在塔城,从一百年前开始,受过正规教育的女性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好的职业,从而拥有经济地位,因此极大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今天,塔城地区城乡女性是各种聚会的主角。她们盛装打扮,言笑晏晏,充分展示在经济上、身份上、人格上的独立。

  “新式教育和女子学校的创立,对塔城人的观念、行为有巨大影响,文化和民俗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关注世俗生活,学习现代文化知识,与时俱进,思想开明。”蔺茂奎说。

  现代文明的一大标准,是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尊重。塔城市居民热娜古丽·麦麦提与丈夫是“丁克族”,结婚后一直没有生儿育女,双方家长对此也没有怨言。热娜古丽·麦麦提说:“我们的父母很开明,很理解我们,认为只要我们自己过得好就行。塔城人具有包容精神,尊重他人的生活选择和尊严。这是我最喜欢塔城的地方。”

  塔城人此前在衣食住行上受苏俄文化影响较大——这里是新疆最早跳交谊舞的地方,也是新疆最早流行连衣裙的地方——但骨子里,是中华文化的根。在这里,不分民族,人们闲暇时打麻将,中秋前做月饼,春节互相拜年,喜欢读本地作家刘亮程的书……在榆柳巷,一户人家投资的四合院餐馆即将开业,丈夫是乌孜别克族,妻子是维吾尔族。餐馆的包间名是333、666、888,女主人说:“喜庆!”

  作为国际通道中枢,塔城地区各个城市繁华已久,如今,商业文明之风也吹拂到了乡村。榆柳巷地处城乡接合部,正计划打造一个旅游景点,在村“两委”帮助下,56岁的哈萨克族大婶巴黑提·赛提哈孜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了奶茶馆。烤包子3元一个,包尔萨克2元一份,奶茶15元一壶,生意挺红火。但她对赚多少钱不感兴趣,自言生活已经不错,关键是要让客人品尝到最正宗的哈萨克族奶茶,感受哈萨克族人的热情,足矣。

  巴黑提·赛提哈孜这样知足常乐的心态,在塔城地区很常见。塔城人拥抱商业文明,但并不把赚钱放在第一位,更在乎的事情是精神的价值不要被物质冲淡。换言之,他们既重视物质财富,更重视精神的富足。

  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就像巴黑提·赛提哈孜煮的奶茶那样,盐、奶、茶,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仁者爱人:不用刻意感受的普遍存在

  在塔城,还能处处感受到一个“爱”字。

  家住额敏河畔的维吾尔族大叔伊力亚尔·伊力, 2008年冬天发现额敏河飞来了两只天鹅,他从此开始义务照料这些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年年看着天鹅家族越来越壮大。每年冬天,他自己掏钱买一吨玉米喂天鹅,如今已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跟随他保护天鹅的人越来越多,名气大了,连派出所收到受伤的野禽,也往他这里送。现在他家里正住着一只受伤的公野鸭。他特地买了一只母鸭子陪伴,笑称:“用爱疗伤。”

  伊力亚尔·伊力已年过五旬,做了外公。他和爱人的感情非常好,两人过得很甜蜜。他常说,我有两个白天鹅,一个是额敏河上的白天鹅,一个是家里的妻子阿衣古力·买买提。

  在榆柳巷,一对邻居四代人的友谊,也广为人知。今年62岁的汉族居民林忠东是“疆一代”。他的父亲林明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来到塔城,落户榆柳巷。对门维吾尔族村长乌斯曼很照顾这位远道而来的汉族兄弟,两家人互相帮助。林忠东在孩提年代就与乌斯曼的儿子库尔鲁西·乌斯曼玩在一块,亲如兄弟。1993年,林忠东的妻子汤素云出车祸,躺了三个月。林忠东当时工作忙,没法照料,急得不行,库尔鲁西·乌斯曼的妻子阿达列提·马木提过来帮忙,一日三餐,送到床前。如今,两人的孙辈一起上学,也是好友。他们进入对方家里,上蹿下跳,翻箱倒柜,就像回自家一样。

  从1988年开始,林忠东与库尔鲁西·乌斯曼开始合伙做加工牛羊肉生意。林忠东有商业头脑,库尔鲁西·乌斯曼掌握祖传的风干肉手艺。两人合作,生意红红火火。令人惊叹的是,合作二十几年来,从来都是林忠东一人算账。年底分钱,两家人从未有过争议。

  林忠东和库尔鲁西·乌斯曼年纪大了,又带了几个徒弟。一个叫灭太的徒弟,维吾尔族,儿子常年患病,生活拮据。林忠东就让灭太一家住在自己院子里,同桌吃饭,就像一家人。

  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爱邻居、爱动物……当然,还有爱家人。爱的故事,在塔城地区比比皆是。用蔺茂奎的话来说,这样的故事“在塔城,就如同空气、阳光和水一样,融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不用刻意去感受,因为它无处不在。”

  今年10月1日,曼热亚木·吐尔德瓦100岁。

  在塔城地区,她是家喻户晓的老教师和爱心妈妈。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塔城地区先后开办了现代中小学、女子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现代学堂,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学习科学技术蔚然成风。18岁时,曼热亚木·吐尔德瓦成为“塔城区立第一女子学校”的一名教师。

  新中国成立,曼热亚木·吐尔德瓦意气风发投入党领导的人民教育事业中。1950年,她作为代表前往西安参加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提出,希望来自新疆的青年们留在西安工作。面对这一机遇,曼热亚木·吐尔德瓦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还是决定回到新疆塔城。在塔城地区第二中学,她桃李满天下,一直在讲台上坚守到1985年退休。

  2002年,曼热亚木·吐尔德瓦倡议成立了塔城地区“爱心妈妈”协会,尽最大努力帮助贫困学子。如今,“爱心妈妈”协会在塔城地区的志愿者有六七百人,每年资助大中小学学生上百名。

  “我这一生都受到了党的阳光普照,我要把这份爱传递出去,让世间充满爱。”曼热亚木·吐尔德瓦说。

  在乌苏市九间楼乡詹家村农耕文化园民俗馆,有一个婴儿摇床。2020年,摇床的第三任主人、村民海拉提·托依百克把它捐献给了民俗馆。

  “摇床是我爷爷制作的。几十年来,这张摇床成为全村人共用的宝贝。”海拉提·托依百克说,这张摇床上有30条刻痕,一条刻痕代表一个孩子。全村总共有4个民族的30名婴儿睡过,年龄最大的已过半百,最小的刚上幼儿园。

  汉族的蔡仲福、维吾尔族的阿里木、回族的王振海……一张小小的摇床,连起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心。

  2021年中秋节,曾经睡过这张摇床上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海拉提·托依百克家里。人们摩挲着床板被磨得光亮、依旧结实、油漆依然清晰的摇床,回忆当年的往事,畅谈如今的幸福,禁不住热泪盈眶。

  又是一年中秋节。

  今年9月29日,榆柳巷。人们带着自家精心制作的糕点、菜肴,来到居民马新华家里共度佳节。

  当天马新华不在家。两天前,她带着丈夫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去乌鲁木齐看病。尽管如此,全巷9个民族32户居民依然络绎不绝前来看望马新华的家人。

  在马新华家里,有一张4个民族10人的全家福。马新华是回族,丈夫是维吾尔族,照片上有马新华儿子一家三口,还有她收留的5位毫无血缘关系的亲人:一位是孤寡老人、汉族“父亲”杨吉春,一位是马新华一家帮助抚养长大的哈萨克族小伙吾尔滋别克·马达特,还有在她家免费居住长达12年的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一家三口。全家福上,一家人笑容灿烂,暖意融融。

  至爱无疆。马新华的事迹,榆柳巷人人都知道,人人都尊重她。

  祝福、碰杯、视频连线……手机那一头,马新华红了眼圈。她说:“我们是一家人,我会永远记住大家的情谊。”

  “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已融入距离中原

  非常遥远的塔城大地。

  家国一体:民族团结的前提和根基是爱国主义

  塔城地处边陲,这是理解塔城不可忽略的一点。

  蔺茂奎说,在塔城,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塔城人民的爱家和爱国是融为一体的,“民族团结的前提和根基是爱国主义!”

  塔城人团结互助的一大原因,是因为此地曾经是“避难地”——这里地广人稀,物产丰饶,曾经的关内饥民在此再生,曾经的流浪民族在此定居。人们怎会不珍惜这块土地?

  此地更是边陲要地。清代以来,蒙古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部分安置在塔城地区;迪化(今乌鲁木齐)汉族绿营兵和达斡尔族(含鄂温克族、郝哲族)索伦营西迁塔城屯垦;锡伯族新满营千余名官兵从盛京(今沈阳)至塔尔巴哈台“携眷换防”……爱国护边成为这里各族群众深埋于血脉中的传统。

  清末,尽管领土被割让,但许多哈萨克族牧民不愿意成为沙皇的奴隶,纷纷返回伊犁、塔城等地,成为边境抵御侵略的重要力量,演绎了无数维护祖国统一的可歌可泣故事。

  塔城人的基因里,流淌着家国一体、卫国就是保家的记忆。

  1855年,塔城地区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火烧贸易圈”事件。当年2月,沙俄商人图谋占取塔城地区盛产黄金的雅尔噶图金矿,勾结俄当局派骑兵杀害了6名中国矿工,并试图禁止中国矿工进入金矿。这一年春夏时节,被侵略者围堵在矿洞里饿死、捆绑后打死、投入河中淹死的矿工达200多人。矿工们忍无可忍,在徐天尧、安玉贤等9名矿工带领下,焚烧了沙俄不法商人在塔城设置的贸易圈,一批不法俄商连夜逃跑,惶惶不可终日。

  “这一事件,展现了塔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蔺茂奎说,“清末国家孱弱,大量土地被割让。具有浓烈家国情怀的塔城人纷纷自发保卫家乡和国家。”

  辛亥革命爆发,塔城成为新疆的焦点。1912年,新疆伊犁革命军临时政府和迪化旧政权决定停战议和。在议和地点的选择上,双方都看中了风气先开、社会祥和、民风淳朴的塔城。会谈取得成功,为祖国的新疆开创了长达十余年的和平稳定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地处中国西北角的塔城地区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筑路开通苏联援华物资转运大通道、抗日献金、募捐寒衣、中小学生给前线将士写慰问信、制作鞋袜……一项项抗日救亡活动,得到了全塔城人民的广泛支持。1938年,塔城人民倾尽所有,接待从前苏联转道回国的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成为一段历史佳话。1943年,塔城地区开展“一县一机运动”,各族群众踊跃捐款,募集了购买8架战机的款项送往前线。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塔城人民紧急行动起来,捐献牲畜36467头(只)、现金1722775元,还有大量粮食、布匹、羊毛等物资。深明大义的塔城牧主巴什拜积极认购公债,并捐献飞机一架。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获悉后,在塔城与巴什拜亲切拥抱。

  观照历史,才能读懂今天。国即是家,国强则家安。读懂了塔城地区各族人民高擎爱国主义旗帜的历史,才会读懂“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何在塔城深入人心。

  “孙龙珍烈士、铁列克提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还有小白杨哨所等,是新中国成立后塔城军民捍卫祖国主权的象征。”董德传说,进入新时代,塔城地区诞生了护边员魏德友,坚持在自家小院升国旗、把国旗视若生命的沙勒克江·依明等一大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模范人物。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因为著名的军旅歌曲《小白杨》而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哨所,就在塔城地区裕民县中哈边境,屹立于巴尔鲁克山下布尔干河畔的无名高地上。由几代戍边将士精心培育的小白杨,如今已枝繁叶茂,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小白杨长大了,也见证着塔城地区越来越好。

  2020年,塔城地区迎来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12月7日,国务院同意设立新疆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以下简称“塔城试验区”)。塔城试验区成为全国沿边9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一。

  列入试验区,意味着塔城将获得更有力的对外开放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天地更加广阔。

  家与国,都在一起进步。家住榆柳巷的库木斯太·吾拉斯别克,今年75岁。她是一位哈萨克族手工编织工艺的传承者,编织的各类织品深受额敏县居民和游客喜爱。她家门前的那条路,原来是一条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这几年在辽宁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已修成了一条宽敞平整的柏油路。库木斯太·吾拉斯别克谈起家乡变化,竖起大拇指:

  “习近平,好!”

  今天的塔城,有着迷人的风光、安宁的环境,人们的生活幸福美满。就像新疆一样,这份安宁与幸福是千百年来各族爱国志士不畏强暴、舍生取义换来的,是各族人民群众用鲜血和汗水凝成的。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保家卫国、前仆后继的家国情怀,是塔城地区最鲜亮、最厚重的文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