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542250032/2025090300000062 | 发布机构: | 裕民县文旅局 |
生效日期: | 2025-09-03 | 有效性: | 现行有效 |
文 号: | 所属主题: | 旅游信息公开 |
裕民县巴尔鲁克旅游景区游客承载预警机制
为确保游客的游览安全与体验质量,同时保护巴尔鲁克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特制定本游客承载预警机制。本机制明确了巴尔鲁克景区的最大承载量为30000人次,瞬时承载量为15000人次。当游客数量接近或达到这些阈值时,将启动相应的预警与应对措施。
一、应急领导小组
成立裕民县文旅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全县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工作。
二、预警机制目标
保障游客安全:通过实时监测游客数量,在游客承载量接近或达到阈值时及时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人员过度聚集,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如踩踏事件等。
提升游客体验:合理控制游客流量,确保游客在景区内能够舒适、顺畅地游览各个区域,避免因游客过多而导致的游览拥堵、等待时间过长等问题,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感。
保护景区环境与设施:防止因游客数量超出承载能力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植被踩踏、垃圾增多等,同时保护景区内的各类基础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
三、监测与预警指标
游客流量监测:在景区的各个入口、主要景点及连接通道设置智能监测设备,如摄像头、红外传感器等,实时统计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在景区内游客数量以及各区域的游客分布情况。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引导游客提前预约进入景区时间。
承载量评估:将实时监测到的游客数量与景区的最大承载量(30000人次)和瞬时承载量(15000人次)进行对比,计算游客承载率。游客承载率=(实时在园游客数量÷最大承载量)×100%。当游客承载率达到不同预警级别对应的阈值时,启动相应预警。
预警级别设定
黄色预警(三级预警):当游客承载率达到80%(即24000人次)时,启动黄色预警。表明游客数量接近承载能力,需密切关注游客流量变化。
橙色预警(二级预警):当游客承载率达到85%(即25500人次)时,启动橙色预警。此时游客数量较多,景区部分区域可能出现拥挤现象,需采取一定的限流措施。
红色预警(一级预警):当游客承载率达到95%(即28500人次)或瞬时承载量达到14250人次时,暴雨(雪)、大风、冰雹、洪水、泥石流等极端天气时启动红色预警。表示景区已达到最大承载能力,必须立即采取全面的限流与疏导措施。
四、预警响应措施
(一)黄色预警响应
信息发布:通过景区广播、电子显示屏、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向游客发布当前景区游客流量情况及黄色预警信息,提醒游客合理安排游览路线,避免集中前往热门景点。
加强巡逻:增加景区内的安保巡逻人员,加强对各区域的巡逻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游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纠纷、迷路等。
关注热门景点:重点关注游客较为集中的热门景点,如特色自然风光区、文化古迹区等,安排专人进行现场秩序维护,引导游客有序游览。
(二)橙色预警响应
限流措施:在景区入口处及部分热门景点入口设置限流设施,如栏杆、隔离带等,控制进入景区及景点的游客数量。根据景区内游客分布情况,采取分时段、分批次放行的方式,引导游客错峰游览。
交通管制:联合交通管理部门,对景区周边道路实施交通管制,限制车辆进入景区周边区域,优先保障游客步行通道畅通。同时,协调增加景区周边公共交通的班次,方便游客乘坐公共交通前往景区。
游客疏导:利用景区广播、工作人员现场引导等方式,向游客推荐游客较少的游览路线,引导游客分散到其他区域游览,缓解热门景点的压力。在景区内设置临时休息点,为游客提供休息、饮水等服务,避免游客因长时间排队或行走而产生疲劳。
(三)红色预警响应
暂停进入:立即关闭景区入口,不再接待新的游客入园。通过各种渠道向游客发布景区已达到最大承载量、暂停入园的信息,建议游客选择其他时间或景点游览。
景区内游客疏散:组织全体工作人员,按照预定的疏散方案,迅速、有序地引导园内游客向出口方向疏散。在疏散过程中,确保游客安全,避免发生拥挤、踩踏等事故。对行动不便的游客,提供必要的帮助和照顾。
应急救援准备: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应及时启动景区内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队伍随时待命,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在景区内设置临时医疗救助点,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对在疏散过程中受伤的游客进行及时救治。
五、部门职责分工
景区管理部门:负责景区游客承载预警机制的整体运行与管理,制定预警响应措施并组织实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预警机制的有效执行。实时监测景区游客流量,根据预警级别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负责景区内的设施维护、环境卫生清理等工作,保障景区的正常运营。
公安部门:在预警响应期间,加强景区内的安保力量,维护景区秩序。协助实施限流、疏导等措施,确保游客安全。对景区内的重点区域、重要设施进行重点监控,防止发生安全事故。及时处理游客之间的纠纷、突发事件等,维护景区的安全与稳定。
交通管理部门:在黄色预警及以上级别响应时,负责景区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工作。设置交通指示标志,引导车辆有序通行,避免景区周边道路拥堵。协调公共交通部门,增加景区周边公共交通的运力,保障游客的出行需求。
医疗救援部门:在景区内设置临时医疗救助点,配备专业的医疗人员和医疗设备。在预警响应期间,随时待命,对在景区内突发疾病或受伤的游客进行及时救治。与周边医院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将重伤员转送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宣传部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及时发布景区游客承载预警信息、限流措施、游览建议等内容。对景区的预警机制进行宣传,提高游客对预警机制的知晓度和理解度,引导游客积极配合景区的管理工作。
应急管理局:在分流过程中,如发生突发事件,协调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必要的应急物资支持。
网信部门:做好网络舆情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不实信息、谣言等有害内容,引导社会舆论理性客观。
各乡镇:设临时服务点保障游客需求,同时协调各方力量,协助缓解超载压力,确保安全与秩序。
六、预警机制的培训与演练
培训:定期组织景区管理部门、公安、消防、交通管理部门、医疗救援部门等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游客承载预警机制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预警指标的理解与监测方法、各预警级别对应的响应措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流程、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等。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预警机制的熟悉程度和应急处置能力。
演练:每年至少组织2次游客承载预警机制的演练。演练模拟不同预警级别的场景,检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预警响应措施的有效性以及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评估,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预警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
七、总结与改进
数据统计与分析:景区管理部门定期对游客流量监测数据、预警响应记录等进行统计与分析。了解不同时间段、不同季节景区游客承载率的变化情况,总结预警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改进措施制定:根据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结合实际运营情况,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对预警指标进行优化调整,完善预警响应措施,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效率,不断提升游客承载预警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公众反馈收集:通过景区内的意见箱、社交媒体平台等渠道,广泛收集游客对景区游客承载预警机制的反馈意见。认真对待游客的建议和投诉,对合理的意见及时采纳并落实到改进工作中,提高游客对景区管理工作的满意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